9月16-20日,第十八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在成都隆重召开,四川大学牵头研制的“资源碳中和研究设施”模型作为四川省科技厅推荐的重大精品科技成果参加展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起积极反响。
四川省副省长李云泽等各级领导先后参观该研究设施并认真讨论指导,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四川大学江霞教授详细汇报了该研究设施的主要功能及在科技支撑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四川省李云泽副省长参观资源碳中和研究设施模型
我校牵头研制的“资源碳中和研究设施”模型由三大模块组成:BTO生物质精准转化燃油单元、CCU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单元、WTH垃圾制氢单元。展会期间,多家专业企业、科研机构参观该研究设施,就该研究设施的规模、技术成熟度、能耗及未来应用前景与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认为在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该研究设施的研发建设和运行将有力推进相关行业的技术革新,促进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
资源碳中和是以“资源循环”为核心,将生物质、有机废弃物、CO2作为资源利用起来,替代化石资源,实现资源来源由地下化石资源转向地表二次资源。到2060年,通过资源循环的方式,有望减排CO2约25亿吨/年,对我国碳中和贡献率约25%,也将有效降低我国对基础原材料如石油等的对外依存度。
四川大学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瞄准双碳目标,围绕“方向-人才-项目-平台-成果”创新链进行全方位布局。今年1月,学校启动“创新2035”先导计划,立足川大特色,集聚全校碳中和相关优势资源,实施资源碳中和研究计划,以“资源循环”为重点研发任务,构建资源碳中和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装备研制到成果转化全创新链,形成资源碳中和人才育引高地,以资源碳中和技术推动“工业绿色化、服务智慧化、经济数字化”,力争攻克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实现资源碳中和研发关键技术和产品以及核心装备的自主可控,构建资源碳中和成群成链创新网络,为资源碳中和技术变革提供战略支撑。学校聚集环境、化工、化学、轻工等方向的优势科研力量组建了碳中和技术创新工科特色团队,在“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三大领域进行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等攻关,打造一支高层次、国际化的碳中和技术人才队伍。平台建设方面,学校着力建设碳中和技术平台,依托学校建设的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全国首家省级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正在筹建以四川大学作为牵头技术支持单位的资源碳中和关键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天府永兴(碳中和)实验室等,努力将各实验室打造成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性、标志性、引领型成果。目前,教育部委托学校牵头编制的《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正式发布;学校主编的碳中和技术教材——《碳中和技术概论》通过评审;学校牵头的“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全国首个“碳中和技术”二级博士点学科开始招生。我校将继续砥砺前行,为“碳排放国际履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川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