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

教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团队成员 -> 教师
undefined

江霞,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担任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资源碳中和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常务副主任、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有机固废能源化及碳污协同减排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编写行业标准5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作为工作专家组长编制教育部《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主编全国首本《碳中和技术概论》系统性教材。

undefined

李剑平,工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微界面振荡过程强化方法及装备研发,为自主创新的沸腾床渣油转化利用、秸秆制生物质燃油、高炉熔渣资源化等工程提供核心减污降碳技术及装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中国石化“十条龙”攻关、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工程等科研项目,兼任中国化工学会石化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化工机械》编委等职,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中国11件、国外5件,制定行业标准2件、出版专著1部,获首届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循环经济科技创新青年突出贡献奖、2019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3)

undefined

马生贵,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工艺流程模拟、机器学习算法等手段,开展生物质能源催化、催化剂设计和反应机理、反应系统优化等研究,另外开展双碳路径规划、碳核算/碳足迹研究,服务于国网电科院、石化企业等。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2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等10余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指导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5篇、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国家级立项,参与《碳中和技术概论》《碳中和概论》教材编写。


王邦达,工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质资源化、工业固废资源化、能源环境材料开发等相关研究。兼任SCI期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分会副秘书长、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处理专委会委员、四川省科技创新协同促进会碳中和专委会委员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四川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等多个国家/省部级项目,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参与《碳中和技术概论》《碳中和概论》等教材编写。

常玉龙,男,1993年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聚焦绿色高效过程装备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四川省天府实验室项目等科研项目7项,揭示了气液旋流-渗滤分离机制,负责研制了气液旋流渗滤分离器,并形成《气-液旋流渗滤分离器》HG/T 6202-2023化工行业标准,应用到中石油锦西石化150万吨/年渣油加氢裂化装置中,授权发明专利中国10余件、美国专利1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Green Chem.、Chem. Eng. J.、Sep. Purif. Technol.等期刊发表论文10篇。

undefined

靳紫恒,工学博士,副研究员(专职科研),硕士生导师。从事生物质基碳捕集材料、生物质燃油燃气催化剂研发、微流控多孔材料等相关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件,参与出版教材一部(《碳中和技术概论》第五章),作为第二起草人获批化工机械行业标准立项1件;主持生物炭碳捕集相关国自然青基1项,省部级课题3项,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垃圾制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9)。

曹光梅,理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质平台分子催化转化,光催化转化等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入选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B档。在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论文13余篇。